在3月5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介绍,线虫虽小,但对农作物损害很大,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张克勤表示,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他的团队已建成防治线虫的微生物资源库。生物防治线虫的实践让张克勤深深感受到,要保障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关键是科技。
张克勤介绍,线虫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无脊椎线型蠕虫。别看它小,它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线虫种类很多,仅危害植物的线虫就达几千种,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据统计,每年在全球造成农作物损失达1570亿美元,线虫已经成为农作物的第二大类病害。感染了根结线虫的作物根系上会长出很多瘤子,形似肿瘤,也被称为作物“癌症”,它会导致作物地上部分的萎蔫减产,甚至绝收。怎么样防治作物线虫呢?全世界目前主要靠化学农药。由于土壤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大剂量使用化学农药才能保证防效。这样一来不但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还有部分残留在作物中,影响食品安全。
张克勤谈到,怎么样逐步替代高毒性的化学农药呢?找到一种绿色、安全的生物防治线虫的方法就成为他团队的主要任务之一。谈到生物防治,云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占全球4%的土地面积上,云南却拥有了占全国50%以上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所以云南号称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微生物王国。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多样性资源,他们历时30年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建成了防治线虫的微生物资源库。
张克勤表示,要高效防治线虫光有资源还远远不够,必须研究清楚微生物—线虫—作物三者的相互关系,才能精准防治它。线虫很聪明,作物播种前它就睡觉、休眠。随着作物的生长,它会感受到作物根系上分泌的特定化合物而精准定位,快速移动,找到作物最幼嫩的部位,然后成功侵占。根据这一特性,他们研究了施入土壤中的生防菌,怎么样克服土壤的抑菌作用,怎么样建立种群的分子机制。他们研究了建立种群的生防菌和线虫的相互作用、相互战斗的分子机制。还研究了生防菌在作物根位怎么样保护作物的机制。同时,还通过小分子的信号化合物调控土壤当中原有的线虫的天敌微生物,与生防菌一道包围它、限制它,甚至消灭它。通过这些机制的理论突破,成功开发了生物防治线虫产品,获得了农药登记证,并且实际推广应用。例如,在云南省玉溪市化念镇,曾经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大棚番茄因为线虫的成灾损失惨重,他们蹲点了4年,不用化学农药,就用生物防治,成功地将线虫的发病率从90%以上降到2%以下,大棚番茄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番茄是大家可以放心吃的绿色产品。
“生物防治线虫的实践让我深深感受到,要保障绿色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关键是科技。作为一名从事科学研究的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将继续努力发扬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力争为推动绿色发展,为科技强国、农业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新贡献。”张克勤说。
申请入会
重点企业调查
粮油展
会员查询
放心粮油申报
诚信企业申报
培训会议报名
意见征集
会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