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支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这说到了我们‘新农人'的心坎里!”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摩挲着沾着泥土的笔记本,眼神发亮。这位85后硕士“新农人”的十年返乡路,正是我国农业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生动注脚。
在赤壁市安丰村的稻田边,一座田间微生物培养室格外醒目。2017年创业初期,田淑娴曾因虾病暴发一夜损失数万元。她索性把实验室建到田埂上,培养扩繁菌种调控水质,设计动态监测方案,硬是用科技手段将虾苗存活率从50%提升至90%。“别看她戴眼镜像文化人,治虾病比老把式还灵!”村民赵明洋竖着大拇指说。多年来,她的实验室免费为周边养殖户提供菌种,带动5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走进娴子合作社的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着农场各基地的实时数据:水温21.3℃、地温20.2℃、水位34cm、溶氧量5.6mg/L、鸭群活动轨迹形成绿色波纹……“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数’吃饭。”田淑娴轻点平板电脑,演示如何通过物联网、无人机设备变量施肥、精准投喂、动态调节种养节奏。这种“实验室+基地+数字中台”模式,让500亩示范基地的土地效益提升40%,化肥使用量减少35%。
面对秸秆综合利用难题,这位“田野调查员”同样拿出科研劲头。今年两会前夕,她白天走访联系农户和经营主体,晚上查阅相关科研文献,发现秸秆收储成本高制约了循环利用。为此,她建议提高地力补贴标准,降低农户参与门槛,鼓励秸秆离田高值利用和有机肥还田,实现耕地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我们要让数据成为新农资!”田淑娴的建言紧扣国家战略。她以赤壁市为例算账:“智慧农业大模型能实现产量提升30%、资源节约25%,相当于给每块地配备AI管家。”
她的构想正在落地——赤壁市已建成湖北省首个县域农业数据采集站,累计形成生产数据127万条。“‘新农人’要用智慧打破‘靠天吃饭’的宿命,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希望!”田淑娴认为,智慧农业大模型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与场景适配,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并增强抗风险能力。她表示,赤壁市特色农业基础深厚且多元化,为智能化技术的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场景与产业支撑,已具备智慧农业大模型建设的坚实基础。
为此,田淑娴建议农业农村部以赤壁市作为县域农业大模型试点,支持其申报国家级农业大模型研发项目,并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政策协同支持。同时,她呼吁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国家农业大模型共性技术攻关,构建国家级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开发适配县域的轻量化AI模型,打破信息壁垒,推动农业数据的共享与应用,培训更多田间“智慧农管家”。
申请入会
重点企业调查
粮油展
会员查询
放心粮油申报
诚信企业申报
培训会议报名
意见征集
会长信箱